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兰州市委员会官网!今天是

民进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4-11-12 16:10 来源: 作者:【字体:

  粗缯①大布裹生涯②,腹有诗书气自华③。
  厌伴老儒④烹瓠叶⑤,强随举子⑥踏槐花⑦。
  囊空不办寻春马⑧,  眼乱行看择婿车⑨。
  得意犹堪夸世俗⑩,  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律诗,题为《和董传留别》。作者是宋人苏轼。这是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苏轼在凤翔期间,董传曾与苏轼相从。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饰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跟董传交往过程中,有感于此,于是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衣,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 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抖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 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没干透呢。
  这首诗或不为普通读者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自”,全句的重心所在,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此句,其本义是说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之气,自然才华横溢,气质高雅。其实,由于古时候的书本内容集中体现一个“礼”字,读书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受书本内容影响,一言一行依书而为,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一般来看, 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非凡气质。相反,如果没有内涵的话,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出这种气质风度。
  对于“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语,作为今人,不妨也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腹有”的“有”,我们不要把它仅仅看做一个动词,可引申为好读书且能融会贯通。“诗书”一词,在古人眼里大约是指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科方面的书籍,我们也可以与时俱进,扩大一些范围,理解为一切有益自身发展的书籍。“气自华”之“气”,在苏轼原诗中是指气质高雅,但我们也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气”,实际上是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从苏轼诗中的“囊空不办寻春马”可以看出,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的诗中的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语,是对于一个读书人学有所获、豁达乐观的那种令人钦佩的待人处事的情态的描述;也可以用它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这一经典名句,既凝练概括地阐明了读有益的书与提高人的修养的关系,也突出强调了读有益的书籍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
  为什么读有益的书会使人的气质变得高雅呢?读有益的书的过程,从实质上看,就是接近一个又一个善于健谈的人类精英、超越生命和完善自我的过程。谁能经此过程,谁就可以提升精神境界。
  当你捧读一本有益的书的时候,你就接触到了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健谈的人类精英。他将引导你前进,带你穿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或许他会对你透露他的隐私,发泄一些个人的悔恨,或许他会跟你论述一些你闻所未闻的学问或人类生存的困惑。一本书,特别是那些有益他人发展的书,是一个或一些人类精英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思想结晶。这样的书,所阐述的事理,是人类精英追求真知时的理性的考问与思辨的证悟;所表达的观点,是人类精英以无数心血孕育而成的思想之华。这样的书,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情感,是人类精英曾经生命体验的融合和灵魂交流的沉淀;所呈现的不同人物的精神,是人类精英储存的人类在追逐美好梦想过程中迸发的人性之光。
  在古今中外的有益的书中,你可以和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熹、笛卡尔,康德,杜威,萨特,弗洛伊德等哲人成为辩友;你可以和施耐庵、罗贯中、关汉卿、曹雪芹、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钟书、谢婉莹、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作家成为深交;你可以和我国最早的女诗人许穆夫人(姬氏)一道,品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入的她所写的三首诗——《竹杆》、《泉水》和《载驰》;你可以径直向司马迁请教,问问他是如何忍辱发愤著述《史记》的;你可以让“三曹”“建安七子”、蔡琰把他们各自的诗歌拿出来跟前朝后代的著名诗人作品评比一番;你可以和李白共处一室,看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可以和李清照一块“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你可以和徐志摩一路缓步康桥,向夕阳映照下的金栁、青荇、榆荫、水流,挥一挥衣袖,招一招手;你可以跟着鲁迅去看社戏,体验过去的中国农村少年天真无邪、聪明能干、活泼勇敢,自尊自信、纯朴诚挚,热情无私的生活情趣;你可以随着鲁滨逊去航海,想象一下一人独处荒岛上而自力更生顽强求生的艰难情景;你可以和海明威帮助老渔夫桑地亚哥抗拒肆虐的鲨鱼,体会“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非凡胆识;你可以和雷锋叔叔一起,读他写下的日记,感受他曾经一次次做好人好事的动人情景;你可以伴着路遥而步入平凡的世界,你可以谛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革命前辈曾经发表的关于尘世间发展趋势的求是宏论……简言之,读一本本有益的书,会使你经历一次次与人类精英跨越时空的邂逅,意接千载,心越八方,自得其乐,物我两忘;会使你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中自由翱翔,纵横捭阖,感情在无意中有所变化,心智在不觉间有所启发与增长。
  读一些或大量的有益的书,聚精会神,沉湎日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自身气质之缺陷。一个迈进青春的男孩,可能因之会变得或方正儒雅,或淡定温良,或豪情满腔,或意志刚强,或潇洒倜傥……一个步入花季的女娃,也许因之会变得或高贵文雅,或温柔含蓄,或热情大方,或活泼开朗,或自信坚强……换言之,读一些或大量的有益的书可以完善自我,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也就是说,读一些或大量的有益的书,最起码也会使人从思想上脱离低级趣味.不少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就是不同。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在实际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爱读有益书籍的人们,持之以恒,熏陶渐染,才智或言行就显得不同寻常;他们见多识广,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内而外散发出独特的气质,是浓妆艳抹代替不了的,是乔装改扮表现不了的。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在言行举止中透露出一种非凡的涵养、一种闪光的思想;待人接物,说话做事,更懂责任、更能担当。他们的精神面貌就是比其他的人好得多,他们的幸福感也比普通人强得多。
  诚然,读一些或大量的有益的书,可以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读一些有益的书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气自华”,而是将此作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的有效途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而谋生存求发展。
人的一生是一个在社会生活的种种挑战中求发展谋生存的过程。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复杂多变,不读一些或大量的有益的书,那么就会成为社会生活的盲从者或落伍者。清人萧抡谓曾经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当今世界,有人认为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几何级数递增,那种读几年书用上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往往会被排挤到社会生活的边缘,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变得困顿、麻木、愚昧和消沉。读有益的书,是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表现。读有益的书,会使人更深切地理解社会生活,更自主地融入社会生活,更务实地创新社会生活,更诗意地感受社会生活。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诗意的时候,才会体验到活在当下的充满幸福时光。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今人的智慧力量,蕴含着激活人们思想的火花。大凡古今中外一切有所建树的人们,无不通过选读有益的书籍而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有利于自身发展先进文明成果的。因此,他们常常会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产生一个个奇思妙想的创新思路;他们往往能够站在所接近过的人类精英的肩膀上,透过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纷纭混沌的现象,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为人类谋幸福求发展,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做出让人们世世代代感佩的贡献。
  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凡是梦想有所作为且能为之付诸实践的人,都应该结合各自所追之梦的实际情况,选读一些有益于生活发展的书籍。如果我们能够拿出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功夫,使出酿蜜不嫌花少、读书不弃分秒的劲头,不断地结合谋生的实际情况而查漏补缺地选读一些有益的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就会感到每读一本有益的书就像是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思想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如果每天坚持阅读有益的书,像蓄电池那样不断地充电,潜心静气地思考,就能不断打牢知识根基,开阔知识视野,填补知识空白,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创新思想的源泉永不断流、始终涌发,从而满足追梦实践过程中不断开拓进取的需要。
  倘若一个人胸怀美好梦想,真正知道了读书好处,明确了自己读书的方向和目的,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徜徉于书籍的海洋里,坚持阅读一些(或大量的)与自己兴趣梦想相关的有益的书籍,主动地从书中汲取前人的为人处事的智慧经验,且能为之付诸实践,将来极有可能有所作为。因为,天长日久,积累沉淀,他会得到知识浸润、受到文化滋养,获取先进信息,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认识有感悟、品位有提升、思想有创新,把握客观规律,排除一切困难,提高实践能力。当然,阅读和思考结合也很重要。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倘若一个梦想有所作为且能为之付诸实践的人,在阅读自己所喜爱的书籍的过程中,又具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做到多动脑多思辨,既善于赞同或欣赏一本书的精妙之处,又善于针对自已所读之书提出质疑或反诘的问题,这样就很有可能较快地掘出思想源泉,提升觉悟能力,开阔视野胸襟,获得生活自信,具备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形成科学发展的思路。果能如此,凡是梦想有所作为的人,不懈奋斗,就有可能超越古人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格境界而颖脱而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以卓尔不凡的洞察能力、评判能力、实践能力,开拓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做出一番承前启后灿烂辉煌的伟大事业。
  [注释]
  ①粗缯:缯 : (zēng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②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③腹有:胸有,比喻学於成。气:表於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④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
  ⑤瓠(hù) 叶:为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蔓性草本。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⑥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⑦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此喻应考。
  ⑧囊空不办: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寻春马:比喻鞋。此句化用化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一、化用《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屐:jī,木头鞋,泛指鞋。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 )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zàn,玉饰)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由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二、化用孟郊《登科後》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⑨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官贾富家之千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古有择婿楼。
  ⑩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作者:赵玉中